《伤寒论》第187条"伤寒,脉浮而缓,手足自温者,是为系在太阴。
太阴者,身当发黄,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发黄。
至七八日,大便鞕者,为阳明病也。" 一、经典注家集萃 1. 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
“浮为阳邪,缓为脾脉。伤寒脉浮缓,手足温者,邪气外侵,而脾气未亏,故曰系在太阴。
太阴病湿,当发身黄。若小便自利,则湿气下泄,故不能发黄。
至七八日,大便硬者,为湿去而燥成,病转属阳明也。”
2. 柯琴《伤寒来苏集》
“此太阴转属阳明证也。脉浮而缓,本是表证,然无头痛、发热、恶风,而手足自温,则邪已不在表矣。
太阴主内,故为系在太阴。
然太阴湿土之邪,郁极则发黄。若小便自利,湿有去路,则不内郁,故不发黄。
湿邪既去,至七八日阳气来复,燥气胜之,则大便硬,而转属阳明矣。”
3. 尤怡《伤寒贯珠集》
“脉浮而缓者,病在太阳则浮缓为中风,在太阴则浮缓为湿盛。
手足自温者,太阴之邪,熏蒸于中,而达于四末也。
此太阴湿热相搏之证,故曰系在太阴。
湿热郁滞,则当发黄。若小便自利,则湿从下走,热无所依,不能发黄。
至七八日,大便硬者,湿尽化热,津液偏渗,其病已转属阳明,而为可下之证矣。”
4. 黄元御《伤寒悬解》
“伤寒脉浮而缓,是太阳中风脉。然手足自温而不发热,是太阳表证不具,而太阴里证独存,故为系在太阴。
太阴湿土,郁而不运,身当发黄。
若小便自利,湿从水道而去,则不能发黄。
湿去而热留,至七八日,燥气渐盛,大便则硬,转为阳明病也。”
5. 刘渡舟《伤寒论讲稿》
“本条论述了太阴湿郁可能发生的两种转归:
一是寒湿郁滞,小便不利,郁而发黄;
二是若小便通利,湿邪得泄,则不发黄,进而郁热化燥,转属阳明。
'大便硬’是太阴湿化转为阳明燥化的确凿证据。” 二、多维深度解析 1. 六经辨证思维解
“系在太阴”解析:“系”即关联、羁绊。
此证非纯太阴病(里阴证),而是表邪内陷太阴的过渡状态。
脉浮示邪未全离表,脉缓、手足温示邪入太阴,但尚未导致中阳衰败至手足厥冷。
此为太阳太阴并病的特殊阶段。
转归病机: 发黄:若太阴虚寒湿盛,气化不利,导致小便不利,则寒湿内郁,影响肝胆疏泄,胆汁外溢则发黄(阴黄)。
转属阳明:若患者小便自利,说明三焦水道尚通,湿邪得以排出。
但湿去热存,热邪在里郁结七八日,灼伤津液,使肠道失润,从而从太阴的“湿盛”转化为阳明的“燥结”,故大便硬,转为阳明病(里阳证)。
辨证关键:“小便自利与否”是判断病势走向的分水岭。 2. 圆运动一气周流解
太阴湿土与阳明燥金,一湿一燥,共同构成中焦之气升降斡旋的轴心。
外感伤寒会导致邪陷中土,进而使太阴湿土不升,造成湿气壅滞,这时候就要看小便是否通利。
如果小便不利,湿邪没有出路,就会郁蒸发黄;
如果小便自利,湿邪下泄后热邪独存,会灼伤津液,导致阳明燥金不降,最终出现大便硬结。
关键点:圆运动的“中轴”被湿邪所困。
小便自利,如同给淤堵的中轴开了一个泄水孔,使湿邪得去。
之后,中轴运转的障碍从“湿壅”变为“津伤燥结”,运动方向也从太阴的“不开”转为阳明的“不降”。
3. 学术思想
对此条的解读会尤为重视患者的本气(阳气)强弱:
“手足自温”的本质:认为,此非阳气健旺,恰恰是太阴阳气不足,无力抗邪外出,邪气内陷的表现。
真正的阳气充足,应是邪在太阳,正邪交争而发热。
“转属阳明”的再认识:
指出,此转属并非佳兆,可视为一种“邪气内陷深化”。
尤其是过用寒凉抗生素或输液后,表面上看“小便自利”“大便硬”,实则是脾阳被伤,湿邪冰伏,从寒湿转为寒凝(或寒包火),此“阳明病”可能是假象,需慎防真寒假热。
治疗上,即便需下,也可能需用温下法(如大黄附子汤)或攻补兼施(如新加黄龙汤),而非单纯承气。
4. 中医底层逻辑贯通
湿燥转化:此条完美演绎了中医病机中湿性粘滞和燥胜则干的特性,以及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关系。
津液代谢:全过程围绕“水液(湿)”和“津液”的代谢展开。
小便利与不利,直接决定了水湿的去路;
而大便硬与不硬,则反映了津液的存亡状态。
小便利否关乎水湿,大便硬否关乎津液。
时间医学:“至七八日”体现了疾病传变需要过程,邪气郁结化热、耗伤津液非一日之功。 三、临床体悟与创新 临床意义: 1. 肝病辨治:此条为黄疸的鉴别提供了思路。
见到身黄,若小便不利、色不黄,多属太阴寒湿(阴黄),当温化寒湿(茵陈术附汤);
若小便自利、色赤,则可能属阳明湿热(阳黄),当清利湿热(茵陈蒿汤)。
2. 脾胃病调理:很多慢性胃肠病患者,表现为时而便溏(太阴湿盛),时而便秘(阳明燥结),正是“系在太阴”与“转属阳明”动态交替的微观体现。
治疗当以运脾化湿、润肠通腑为法,方如麻子仁丸(既用麻杏润燥,又用芍药敛阴,佐枳朴大黄通降,契合病机)。
3. 发热性疾病进程:在一些病毒感染或肠道感染中,初期可见发热不高、手足温、倦怠(似太阴),若治疗中发汗或利尿过度,后期常出现口干、便秘(转阳明),此条为理解其病机演变提供了模型。 仲景心传:
“此一条,乃窥见太阴阳明表里相传之奥枢。
'系’字如丝线悬物,言病势之悬而未决;
'小便自利’如开渠泄洪,决其水湿之去路;
'大便硬’如大地龟裂,定其燥化之已成。
医者当于此等细微处,预判病势之走向,或利其小便以截断传变,或增水行舟以顺应燥化。
总以'保胃气,存津液’为第一要义。”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美港通证券-配资推荐-炒股配资知识-正规股票配资平台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